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中贸圣佳,古天一,大羿,明石,华辰,西泠印社,崇正,华艺国际,私下交易: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博物馆推荐)香港拍卖:(苏富比,佳士得,香港保利,香港嘉德)藏品征集,(上方图片)详情咨询 叶老师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犀角,象牙,青铜器不征集)
展开剩余91%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
01
46组文物
私人珍藏化为公众财富
钟棋伟以私人收藏“怀海堂”而闻名遐迩,他长年担任知名文物鉴赏团体“敏求精舍”的副会长,其专业眼光和独到见解深受同行敬重,在香港收藏界乃至整个文化艺术领域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半个多世纪的收藏生涯中,钟棋伟尤其对明清两代官窑瓷器情有独钟,并在这一收藏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所藏瓷器无论是品质还是数量都在业内备受赞誉。
除了深耕自身的收藏事业,钟棋伟还荣膺香港大学名誉大学院士,同时担任着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博物馆专家顾问,其学术影响力可见一斑。他凭借自身丰富的收藏经验与深厚的艺术造诣,为香港地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着专业智慧。
钟棋伟此次捐赠给香港艺术馆的46组珍贵文物经过了一番精心挑选,涵盖瓷器、纺织品、漆器及掐丝珐琅等丰富门类。其中,包括明青花海水云龙纹寿字罐、明珐华釉状元街罐、明蓝地白花“云鹤添寿”纹大盘等瓷器备受瞩目,无论是造型设计的独特性还是纹饰绘制的精美程度,都展现了明代官窑瓷器的卓越品质。
钟棋伟捐赠给香港艺术馆的藏品
从上至下依次为:
明 珐华釉状元游街罐
明 青花八卦云鹤纹罐
明 蓝地白花“云鹤添寿”纹大盘
明 青花璎珞瑞兽纹罐
明 五彩四妃十六子图罐
明 螺钿群仙祝寿及仙鹤图挂屏
其中一件青花海水云龙纹寿字罐格外引人注目。此罐器型硕大,烧制难度极高;罐身之上,一对行龙栩栩如生,似在云海中翻腾游走,龙身矫健有力,龙须飘逸灵动。而在行龙之间,饰有草书“寿”字,笔锋流畅,一气呵成。不仅如此,该罐所使用的青料色调蓝中泛紫,发色浓艳,这正是明代嘉靖时期青花瓷器的鲜明时代特征,为研究当时的瓷器烧制工艺、审美取向以及社会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明 青花海水云龙纹寿字罐
钟棋伟捐赠
值得一说的是,这些文物藏品均曾亮相于2022年香港艺术馆举办的“浮华·仙境——嘉靖皇帝的虚拟世界”展览。它们是研究明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代表了当时艺术创作的顶尖水平,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生产技术以及社会生活风貌,极具文化艺术研究价值。成为香港艺术馆永久馆藏之后,它们将有更多机会与观众见面。
02
16次捐赠
他认准香港艺术馆的专业
钟棋伟与香港艺术馆的渊源由来已久,自2018年起便先后16次向艺术馆捐赠藏品,累计捐赠的中国古董及书画作品数量超过340件,在香港收藏界和文化领域传为佳话。而在众多受赠机构中,香港艺术馆成为钟棋伟的重点捐赠对象,这背后有着诸多特别的原因。
在访谈中,钟棋伟告诉《中国收藏》记者,他与香港艺术馆的缘分源于对创新策展理念的惺惺相惜。2019年,香港艺术馆计划推出以“颜色”为主题的展览,突破传统单色釉框架,将瓷器、龙袍、漆器等多元器物纳入展示范畴。钟棋伟在访谈中回忆:“全世界博物馆都局限于单色釉,只有香港艺术馆敢把‘颜色’概念扩大到全品类器物,这种突破让我震撼。”当他得知某类展品数量尚有不足时,便立即慷慨解囊,无私借出了多件藏品,包括蓝色龙袍、彩色釉瓷等。这场名为“#物色——馆藏文物的色彩美学”的展览于2021年推出之后大获成功,不仅成为香港文化艺术活动的亮点,更让钟棋伟坚定了与艺术馆长期合作的想法。
香港艺术馆“#物色──馆藏文物的色彩美学”展览现场。该展在2021年推出之后大获成功,不仅成为香港文化艺术活动的亮点,更让钟棋伟坚定了与香港艺术馆的长期合作。
钟棋伟捐赠给香港艺术馆的清代吉服袍
2022年,香港艺术馆策划“浮华·仙境——嘉靖皇帝的虚拟世界”展览,钟棋伟再次深度参与。为了让展品更加丰富,他还专门从海外拍场竞得多件瓷器以补充馆方的缺口:“嘉靖时期的葫芦瓶存世较少,我特意购回几件,与馆内藏品形成系列。”香港艺术馆团队的专业性,也成了钟棋伟决定捐赠藏品的重要因素。钟棋伟对香港艺术馆团队的赞誉溢于言表:“没有他们,展览效果不会这样好。”在与艺术馆合作举办展览的过程中,他深切感受到团队的专业性和敬业精神——从展览的策划、设计到文物的陈设,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出团队的专业水准。此次展览运用了沉浸式投影技术,将青花云龙纹、仙鹤等元素投射于天地四壁,打造“人在画中游”的沉浸式体验。
2022年,香港艺术馆“浮华·仙境——嘉靖皇帝的虚拟世界”展览中运用投影技术将青花瓷上的纹饰投射放大,营造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犹如置身嘉靖皇帝理想中的虚拟世界。
钟棋伟感慨道:“很多收藏机构虽财力雄厚,却做不出这样的展览。香港艺术馆的团队用专业真正让文物‘活’了起来。”他也由此更加确信,自己的藏品在这样专业团队的呵护和展示下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
明 青花岁寒三友福字大盘
钟棋伟捐赠
03
收藏数十载
做文化使命的担当者
建立一个专业、系统的私人珍藏并非易事,当《中国收藏》记者提及收藏标准时,钟棋伟坦言:“首先要看的是‘荷包实力’。明洪武、永乐官窑固然好,但一件动辄数千万元,一般难以企及。我更关注万历、嘉靖等晚明时期器物,性价比高且具研究潜力。”这种理性选择使他在嘉靖官窑领域形成权威话语权,系统构建“怀海堂”收藏体系。
钟棋伟与其捐赠给香港艺术馆的明青花璎珞番莲纹大罐合影。
此外,钟棋伟始终秉持“欣赏重于拥有,研究重于收藏”的理念,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投身于艺术文化推广事业,多次向香港公营机构及大学博物馆捐赠珍藏。“博物馆展览看重的是历史文化价值,而非商业品相。冲线(裂纹)与全美品价格虽相差几十倍,但对于文物历史面貌的展示来说,带有修补痕迹也无伤大雅”。
在此次访谈中,钟棋伟还多次提及1994年香港知名收藏家罗桂祥馈赠25件瓷器和600多方印章给香港茶具文物馆的事例,他表示:“看到罗先生将毕生珍藏无私献给公众,我深受触动,多次去观赏这些藏品。收藏的终极意义不是占有,而是让后人通过器物理解历史。”
钟棋伟捐赠给香港艺术馆的一组明代文官常服像
明 青花双龙穿花八宝纹盘
钟棋伟捐赠
明 无量寿佛坐像
钟棋伟捐赠
让公众有机会欣赏和了解中国古代艺术瑰宝,这是一位收藏家慷慨无私的“公心”,让这些藏品能够有一个理想的归宿,则是一位深爱着中国艺术的老者内心纯粹的愿望。钟棋伟认为:“人的生命有限,文物却能传承千年。若子女对文物无感,死后藏品难免流入拍场‘无底价抛售’,这是对文化的辜负。博物馆才是它们的理想归宿。”他相信,通过捐赠能够让这些文物在博物馆中实现更大的价值。
这一路走来,钟棋伟也见证了香港收藏圈的代际变迁。他感慨道:“过去十年来,敏求精舍多位老会员离世,也有不少人的藏品在拍场释出了。但近年我们也吸纳了一些中青年藏家会员,当中不乏受父辈影响而加入的‘藏二代’。其实敏求精舍至今还保持着一个纯粹的收藏团体,是因为我们一直以来看重的不是藏家的经济实力,而是更注重人品与学养。”钟棋伟还特意提到,敏求精舍近年来首次吸收了女会员,打破了长久以来的传统,迎来了新气象。
谈及年轻一代的收藏偏好,钟棋伟观察到香港年轻人可能更关注装饰性强的现当代艺术,艺术馆展出的吴冠中、赵无极的作品备受欢迎。但他也指出:“传统文化的推广不能依赖‘强迫接受’,而是要创新表达方式。香港艺术馆‘浮华·仙境’展览用沉浸式技术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打卡,他们未必看得懂展品,但会被艺术视觉冲击震撼,进而产生兴趣,这也实现了利用展览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钟棋伟还向《中国收藏》记者透露,有一场主题大展已酝酿了十年,那就是“乾隆皇帝的一生”,展品时间范围从康熙五十年(1711年)跨越至嘉庆四年(1799年)。近十年间,他不断补充相关文物收藏,例如书画、瓷器、龙袍、奏折等,希冀能早日将展览完美呈现在公众面前。而与各公营及大学博物馆共同推出主题更有特色、展品更加丰富的展览,正是钟棋伟接下来想努力实现的事业蓝图。“这是对社会公众很有教育意义的事,为什么不做呢?”钟棋伟说道。
发布于:广东省